色拉寺,全稱“色拉大乘寺”,最有特色的就是辯經活動,位置在拉薩北郊3千米的色拉烏孜山麓,與哲蚌寺、甘丹寺合稱拉薩三大寺,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,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色拉寺內保存著上萬個金剛佛像,大多為西藏本地制作。還有許多是從內地或印度帶來的銅佛像。大殿和各札倉經堂四壁保存著大量彩色壁畫原作。最著名的塑像就是大殿里的“馬頭明王”像。西藏自治區(qū)色拉寺藏明永樂八年(1410)刻本《甘珠爾》,是第一部藏文刻本大藏經,為永樂皇帝所頒賜,至今保存完好,反映了明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。
色拉寺有妙音殿(甲失拉。主要建筑有措欽(集會殿)、吉扎倉、麥扎倉、阿巴扎倉及32個康村。早期建筑以麥扎倉、阿巴扎倉為中心,后經歷代增修擴建,才具有今天的規(guī)模,所以平面布局上無整體規(guī)劃。但色拉寺的建筑密而不擠,雜而不亂,因地制宜,主體突出,體現了格魯派大寺的特有風格,全然是一座宗教城市。
措欽大殿是色垃寺最大的殿堂,也是色拉寺宗教事務的管理中心。1710年由固始汗(1582年~1654年)后裔拉藏汗(1705年~1717年執(zhí)政)直接贊助修建的。大殿們于色拉寺的東北部,高四層,由殿前廣場、經堂和5個拉康(佛殿)組成。殿前廣場遍鋪片石,面積約2000平方米;經堂大門面向正南,門外為雙排10柱的前廓,廓壁彩繪四大天王像。經堂方柱如林,有長柱89根、短柱36根,面積近2000平方米。經堂中央以長柱升起天井,用以采光。殿堂原主供釋迦也失塑像。
關于色拉寺寺名來源有兩種說法:一說該寺在奠基興建時下了一場較猛的冰雹,冰雹藏語發(fā)音為“色拉”,故該寺建成后取名為“色拉寺”,意為“冰雹寺”;一說該寺興建在一片野薔薇花盛開的地方,故取名“色拉寺”,野薔薇藏語發(fā)音也為“色拉”。寺院全稱為“色拉大乘寺”。
作為拉薩三大寺廟之一,雖然色拉寺沒有哲蚌寺的宏大多彩,但是它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各地人民來到此地。